隨著國家對污水廠出水水質要求的提高,尤其是對出水總氮含量的要求更加嚴格,許多污水廠都面臨著提標改造的任務。脫氮技術分為物理化學法和生物法兩種。目前大多數采用的是傳統生物脫氮工藝。
生物脫氮要取得良好的效果,碳源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生物法脫氮的成本,因此對碳源種類的選擇以及如何實現碳源的精確投加一直是研究的重點。
碳源的選擇要考慮:易被微生物降解,易被反硝化菌利用,不存在殘留物對后續出水達標造成不利影響的問題;反應速度比較快,確保所投加的碳源盡量在厭、缺氧功能區內耗盡,避免增加后續曝氣系統的負擔和運行成本;
碳源對脫氮除磷作用數據分析:
實驗持續時間約為兩個月(2017年3月-4月),實驗期間污水處理廠進水COD含量約為100-120 mg/L,實驗期間平均進水總氮約為31.5mg/L,進水總磷在2.7-3.0 mg/L之間波動,以COD值35復合碳源,投加量為150g/m3污水,投加后約增加污水COD值50 mg/L(增加的COD實際上絕大部分可快速生物降解,可理解為增加BOD 50mg/L)。
在一些市政污水廠的實踐表明,對比之前其他碳源如乙酸等,不但成本低了,而且除磷除氮效果更加好。